我在中国做电影 已完结

分类:纪录片 大陆2020

主演:叶锦添 / 曹郁 / 赵楠 / 张杰 / 丁燕来 / 魏明 / 周逸夫

导演:米若羲

众所周知,电影是公认的“第七艺术”。 在大银幕上,我们见证了一场场悲欢离合,也体会了无数的美好与感动。 但在银幕之外,我们对于电影拍摄、电影制作本身,却知之甚少。 最近,一部新出的国产高分片就开创先河。 它将镜头聚焦于幕后,为我们讲述中国电影那些“最不可告人”的秘密——我在中国做电影

导演:米若羲 主演:叶锦添/ 曹郁/ 赵楠/ 张杰/ 丁燕来/ 魏明/ 周逸夫 首播:2020-02-28(中国大陆) 集数:5 单集片长:17分钟

这是国内首部聚焦中国电影幕后人物的微纪录片。 一共5集,每集不到20分钟,可以用短小精悍来形容。 在每一集里,从美术、声音、摄影、配音、特效五大核心领域,分别讲述一部电影的幕后制作过程。 第一集所讲述的,就是电影中的摄影。

陈凯歌曾说,一个剧组里,有两个角色可以被称为Director(导演),一个是导演,另外一个就是摄影指导。 摄影于一部电影有多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作为国内顶级的摄影师,曹郁在片中分享了很多经验之谈。 他首先厘清了两个概念的区别——摄像与摄影。 后者比前者更难,因为摄影不仅仅要拍摄,还要把控整个光影与气氛的变化。

在电影《妖猫传》中,张榕容饰演的杨贵妃回眸一笑,是片中最经典的场景之一。 为了拍好这一幕,以曹郁为代表的的摄影团队在光影上下足了功夫。 首先,他们准备了几十根蜡烛,分别放在脸的左侧和下侧,用以制造一种非自然光的效果。 接下来又用上了led灯带,让皮肤从所有的反射角度看上去,都有一种偏现代的光泽感。

这样做还是不够,因为最重要的眼睛部分并不突出。 于是他们又用上了特图利灯,专门在眼睛部分进行打光,使人物显得有神。 你可能想不到,就是这几秒钟的一个镜头,在摄影时竟然动用了灯笼光、蜡烛光、led光、特图利灯光等多种道具,才产生了我们最终看到的光效。 “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绝色,在此得以最完美的诠释。

与《妖猫传》的复杂程度不同,电影《南京!南京!》中采用的是传统的灯光。 用单光源把人物拍出雕塑感,才使得片中的角色更具力量。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中有场教堂里举手的戏。 曹郁对这场戏的理解是,汇集了众人的教堂就像一个海洋,而手就像帆,象征着希望,举起时有一种信念感。 在拍摄这一幕时,教堂的窗户是开着的,因为他算好了时间,在等待太阳光从那里照射进来。 当这束光真正出现时,可以清晰看见手掠过光线,甚至能看到空气中的灰尘。 摄影对于剧作寓意的烘托,被这一幕体现的淋漓尽致。

如果说摄影是一项需要与导演、演员互动配合的工作。 那么电影中的音效处理,就是一项自我、独立,甚至说孤独的工作。 从业几十年的赵楠,对此深有体会。

做电影音效,首先需要的就是想象力。 当你看见一个画面时,脑海里要瞬间反应出五六种声音。 在形成了一个思维的创作过程之后,才能去进行实际上的操作。 比如,当你看到重庆,会想到江边卡拉ok的声音,以及游轮的鸣笛。 看到老上海,就会联想到弄堂里的小自行车铃声等等。

音效制作看起来是一项轻松的工作,事实却并非如此。 在制作《影》的音效时,赵楠就经历过近乎崩溃的状态。 由于片中有大量的下雨戏,其带领的音效团队,几乎把全世界所有关于雨的音效素材库全买了。 但他们还是觉得不够,于是到后来只要看见现实中下雨了,就立马拿上设备出去录雨声。 在《影》的成片中,每一场下雨的戏份,少则三四十条音轨,多则五六十音轨,其复杂和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郑恺饰演的沛良,在《影》中有一场从身后被刺的戏份。 要真实地模拟、还原兵刃刺穿身体的声音,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赵楠和团队尝试了各种道具,效果都不理想。 最终,他们模仿鱼鳔做了一个肺,在刺破的瞬间能发出相当逼真的声音,才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用赵楠的话说,虽然手法是假的,但情感是真的。 真与假两相结合,才成就了电影中关于声音的幻术。

和音效制作同样孤独的,是电影的视效制作。 在过去,国产电影的视效制作曾经不受重视,被认为是修修威亚、穿帮这么简单。 “五毛特效”的骂名,也被这个部门背负了多年。 但只有业内人士才知道,其实国产电影特效的产生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一切还得从特效制作的产生开始说起。

特效制作诞生于美国,最早的传统特效包括微缩模型、光影、剪切分层等等。 随着电脑和技术的数字化出现,传统的模型逐渐转移到三维软件,通过合成的办法去实现和渲染。 可以看出,美国经历了从传统特效到数字特效的全流程,无论在理念和技术上都是一步步经历过来的。 但中国电影没有经历这些过程,所以才会在技术、灯光渲染、特效制作人员的艺术修为上存在断层。

电影特效技术发展至今,国内特效公司在场景制作、硬体类的角色上,已经基本接近好莱坞的水平。 但是在一些核心技术,比如虚拟人的制作上,仍然与好莱坞存在差距。 即便如此,我们也有着自己的优势。 比如,在一些涉及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特效场景中,国内的制作水平就要优于外国的团队。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邪不压正》。

在制作《邪不压正》中场景之前,特效团队共收集了一万两千多张老北京的照片。 到了实操时,光是北京的四合院特效模型,就做了六千多栋,树做了一万多棵。 片中有一个镜头,是巧红张开双手,在牌楼顶上走动。 这个镜头有一个360度的旋转,基本把整个北京拍全了。 而观众在此看到的每一个细节和角落,都是特效人员在幕后加班加点、奋战无数个日夜的结果。

还有去年春节档票房冠军《流浪地球》,也是一个将特效做到极致的典范。 全片首场大的灾难戏,是一个有着坍塌效果的镜头。 在这个画面里出现的每一处山形,都要先在电脑上雕琢出来,把所有的光影渲完。 最后,再根据光影和山形,去做碎石的碰撞效果以及烟体的解算,这是一个相当费时费力的过程。

片中还有一个长达50多秒的长镜头,从点及面,由地球升上太空。 为了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这一幕光是做相机的运动效果,就调了五六十版,复杂和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当然,也正是由于特效团队这样的努力,才使得这部电影成为了中国科幻片的里程碑。

除了上述三集外,《我在中国做电影》还讲述了配音、美术等重要的幕后环节,采访了叶锦添、阿杰、丁燕来、魏明、周逸夫等顶级制作人。 于普通人而言,它是首部揭秘电影幕后制作的良心好片,讲述了不同工种的创作心得,真实呈现电影工作者的幕后状态。 于影迷而言,它又像是一堂生动的电影课,传授关于电影创作的知识干货。 当然,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封写给国产电影的情书。 以最真实质朴的笔触,献给每一位国产电影的幕后工作者。

追溯国产电影的过去,这是一段曾艳惊世界,但是也曾饱受争议的历史。 近年来,无论是《流浪地球》这样的里程碑式作品,还是《哪吒之魔童降世》这样的现象级爆款,都让我们看到了国产电影在不同题材、不同类型上的进步与突破。 而《我在中国做电影》的出现,更是向我们展现了银幕背后的中国电影人,在各个岗位上的坚守与热爱,也让我们看到了国产电影向上生长的力量。 向每一位国产电影的幕后工作者致敬,也祝愿国产电影能够越来越好。

*本文作者:张不才

详情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22-2023 www.55y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