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不说谎之诚实实验 1

分类:纪录片 纪录片,记录片英国2018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讨论之前,不如先问大家几个问题,然后再展开说说感想:

“你觉得自己是个诚实的人吗?”

“你经常说谎吗?”

“上一次说谎是什么时候?”

我的体会是,一个自认诚实的人不会经常说谎,但是肯定也说过谎。(有些人说不定还说过不少,只是不自知罢了。)

说起谎言,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否认,急于撇清,好像说谎是见不得人的恶行。的确,为了达到个人利益而故意隐瞒事实去误导别人的行为,不应该得到任何洗白,所以这里我们不讨论纯粹恶意的说谎。问题是,做一个诚实的人就等于不说谎吗。谎言和诚实只是简单的对立面吗。这1个小时的纪录片就是对这两个问题的质疑。

先说说white lie(白色谎言,为了别人好,或者为了省去明知道会带来负面影响的结果而说谎)。片中参与宗教工作的中年白人女性说:说真话前,首先考虑别人的感受,于她是一种体面(decency);肆意妄为地说实话是一种粗鲁(rude)。当她在工作中碰到无法百分比诚实的时候,她一般选择避重就轻地给予正面的肯定,而不是直面对应问题的细节,这种方式也称不上说谎,但也绝对不能算诚实。直到被规定一周内只能说实话不能说谎的时候,她直面了工作中让她不爽的地方,不得不开诚布公地说出自己的不满,但是事后她很不舒服,她觉得这样虽然达到了诚实的目的,长远来看也的确有利于工作的效率,但是她觉得这打扰了原本和谐的氛围,她也体谅同事努力工作中难免会范的错误。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到底追求自我良心上的纯洁和原则,还是整个集体的氛围和利益,这是每个人面临的一个选择,没有对错,我并不觉得是一个道德上的考验。

再说说,那些不得不的情况。片中年轻的印度裔女性,从事广告咨询自由职业,面对客户的时候,积极外向开朗;面对伴侣的时候,随和迁就善良;可惜面对父母的时候,始终无法公开自己女同的性取向。随着实验的进展,她渐渐发现,面对客户时候的外向只是一种表演(performance),对伴侣的迁就有时候也是违背内心真正的诉求,跟认识20年的好友聊天的时候,她哭着怀疑自己的诚实。每个人多少为了取悦别人而说过一些言不由衷的话,让别人喜欢自己从而获得爱,从而被需要。在当下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好像是社会的一个潜规则,只要遵守了,双方都有好处。展露真性情、不顾及旁人看法的人,需要强大的自信,不然可能经不起随之带来的考验。虽然片中的女主,在勇敢地说出自己看法后,反而得到了旁边理解的反馈,从而受到鼓舞,觉得自己应该多说实话,专家也建议她因此而找到真实的自己,但是我倒觉得要促成这样的快乐结局,人们身处的环境也很重要,扪心自问,当下次周围有人说真心话做真性情的时候,自己能不能接受、理解甚至鼓励对方呢?良性的互动,互相的坦诚,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真诚吧。

最后说说,有意思的是,现代人其实是更愿意选择说谎的。实验中最年轻的参与着是一个学表演的大学生,可能由于肤色的关系,小时候经常被同学欺负,导致他习惯通过掩饰自己,变得更随和来获得更多的接纳。活跃于网络的他,还是一个油管播客(youtuber),经常为了节目效果而表演夸张的表情和反应,来取悦自己的粉丝。同时他还有一个instagram账号,虚拟了一个叫Jordan Banker的人物,高富帅,扮演人生赢家的角色。这个大学生在平日跟朋友、同学交流的过程中,也经常习惯通过夸张的表情和说话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凡,时不时地夹杂一些小谎言来给自己的生活贴金。当被问到的时候,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说谎,而被要求过1周不说谎的生活时,一周的实验时间他病了3天...连他的好朋友都承认,他生活中自我欺骗当中,而他对此的说法是:通过互联网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不同的人设,你不能说Jordan就是不是他真我的一部分,因为那也是他真实渴望达到的自我。

所以,我们生活在各种谎言里,定义谎言的界限因人而异。而面对谎言,于其避而不谈,不如在不伤害他人利益的前替下,找到自洽的尺度,直面内心的选择,即使你决定说谎,那也是一个有意识的决定。你清楚地知道我为什么要说谎,说谎了我会得到什么,别人会不会因此而失去什么。那才有立场来说,这样一个决定,到底是恶,还是善,或者其实根本无所谓。详情

排序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22-2023 www.55y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