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的奇异旅程 超清

分类:喜剧片 其它1978

主演:威尔弗里德·布兰贝尔,帕尔·奥斯卡森,汉斯·阿尔弗莱德森,约斯塔·埃克曼,莱娜·尼曼,莉娜·奥琳,..

导演:泰治·丹尼尔森

《毕加索的奇异旅程》是导演泰治·丹尼尔森的作品。作为一部在1978年上映的瑞典电影,它的创新以及开拓性令人震惊。这部影片用无厘头的手法恶搞了毕加索的一生,其中几乎没有真实的成分,就像是用毕加索以及他一生中结识的人物名称上演了一出荒诞剧。电影从“毕加索”童年讲起。早在童年时代,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表现出绘画的才能,于是被送到马德里艺术学院培养。他成了画家,但在巴黎生活十分清贫。但当他被斯坦恩赏识后,就声名鹊起并开始赚钱。在巴黎这个繁华的地方,他结交了当时法国文艺界许多著名的人。后来他来到美国,美国的艺术品禁令让他只能非法售卖绘画。被查获后他被处以死刑,但由于电椅出了问题未能执行。转眼又到了二战时期,电影仅用毕加索家中场景就描述出了外界战况的变化。毕加索老年后已经成为了著名的“商标”,但在这种沉重的压力下毕加索最终选择了逃离。 即使不去看这部电影的深层次含义,仅仅在无厘头的搞笑上它已经做得很好。在电影开头,当我看出毕加索的妈妈好像是男性出演,就不由笑了。这也一开始就奠定了并不严肃的基调。除了电影中人物夸张而不现实的表达,还有很多埋藏较深的笑点。比如说电影中有大约十种语言,但除了瑞典语的叙述外,很多都在胡说八道。甚至是瑞典语也是,比如毕加索的父亲接起电话,嘴里却说着:“Hur fan ska jag veta det?(我怎么知道?)” 比如影片中的Don José敬礼时并不是说的“Heil Hitler”而是“halvliter”,这在瑞典语里是半升的意思。再比如说芬兰歌手反复在唱的歌曲,其实是一篇鱼和鲜肉的食谱。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一个镜头,就是毕加索爱恋芬兰歌手,所以有那个女孩子的世界是彩色的,没有就是黑白的。这种镜头表达非常打动人。 这部电影并不是仅仅只有无厘头的搞笑,它处处都有暗示和隐喻。我觉得它的主题主要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以毕加索为线索,用画家的心灵世界夸张地表现那段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现象。其二是以片中的毕加索作为一个艺术家,或者说是现代艺术家的代表,进行了对于艺术家这一职业身份的探讨。 先看第一个方面,电影采用了一种非常超前的叙事手法。许多情节虽然乍看荒诞,但却体现出艺术家精神世界对外部世界的反映。用这种手法,电影展现了许多历史大事件。比如电影将二战时期浓缩在了毕加索的家中展开,一开始是被迫害的犹太人等人来他家中避难。而后来二战结束了,需要躲藏的反而是他加入了党卫军的父亲了。还有就是影射美国progressivism这一运动,美国禁酒运动后的艺术禁欲期,毕加索前往的地下艺术市场伪装成酒吧可能是在影射这一点。可能正是因为在荒诞的表演背后有事实的支撑,当时这部作品在美国上映时经过了剪辑。 另一个方面,这部电影以“毕加索”为模板,对艺术家的身份进行了探讨。 首先,艺术家一定要有天赋,影片中的毕加索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艺术的才华,并且被他父亲所欣赏。 其次,艺术家的培养需要大量艺术技能的训练与积累。很多现代艺术我们不能理解,但它们之所以是艺术,正是由于创作它们的艺术家得到了认可。而认可正是由于他们基本技法的成熟,就像影片中的毕加索在马德里求学时,他对于古典技法的把握是很出色的。现实中的毕加索也提到过:“我在十六岁时就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他少年时期的《科学与慈善》这幅作品也佐证了这一点。 然后,艺术家需要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就像是影片中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或者后来的超现实主义等。正是这种强烈的个人风格使毕加索独一无二。 最后,在影片中也处处暗示到,在如今艺术家的成名离不开宣传与炒作。初到巴黎的毕加索无人问津,但是当他的父亲将画悄悄吊在了一个画展上,立刻就得到了赏识,那是因为在那种环境下,人们已经先入为主地认为展出的一定是好作品了。更不要提在影片后部,毕加索甚至成为了一个品牌。这也反应出在当今世界,艺术品商业化已经不可避免。 这部电影处处在写毕加索,它通过毕加索标志的条纹衫、秃顶以及和平鸽等意象,处处强调着毕加索的真实性。整部电影却连一幅毕加索真正的画也没有出现,处处与真正的毕加索划清距离。也正是因为处处暗喻着真实,又将一切隐藏在无厘头搞笑之下,反而加剧了它的深刻,使得这部电影成为了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详情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22-2023 www.55y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