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的胜利 HD

分类:纪录片 其它1935

主演:AdolfHitler,马克斯·阿曼,马丁·鲍曼

导演:莱妮·里芬施塔尔

1934年9月 ,希特勒上台后的第2年 ,德国纳粹在纽伦堡召开党代会里芬斯塔尔受帝国宣传部的命令记录下了这次帝国代表大会 ,影片取名《意志的胜利》。

无限的经费 ,一百多人的摄制组 ,无数的聚光灯 , 16 名一流摄影师 , 30台摄像机 , 22 辆配备司机的汽车以及身着制服的机动警官 ,随时听命于里芬斯塔尔的调遣。这使得里芬斯塔尔的摄影机上天入地 ,无所不能 ,只管尽情地塑造荧幕上几近完美、充满无限张力的形象。一位导演最梦寐的也不过就是这样可以毫无顾虑和担忧地挥洒自己的才情吧。

影片的开场。希特勒乘坐飞机破云而来 ,一位独裁者神化的身份在影片开头便得以奠定;并与导演年幼时的神话情节暗合 ,深深烙下导演思想的影子;如鹰般横空出世的元首为贯穿影片不断出现的那只纳粹鹰埋下伏笔并与之“遥相辉映 ”;观众的膜拜情绪在影片一开始就被点燃: 没有丝毫喘息之机 ,德意志民族的救世主已经莅临人间 , 将带领他的民族“缔造历史 ”。会场上多位领导人不同风格的讲话 ,是一个巧妙的蓄势 ,更是一次奢华的对比 ,那么多位飒爽英姿的领导人 ,因 希特勒 的 出场而失色 ,更给人一种千呼万唤的悬念感。

在拍摄的技巧上 ,里芬斯塔尔的风格处处显露永远处于运动状态的摄影机 ,给这种缺乏多样性的集会活动带来了活力 ,使画面一直处在优雅流畅的状态之中。拍摄肃立的士兵 ,等待的人群 ,尽管被摄对象不动 ,但不断运动的摄影机让观众的视觉开始运动和变化。而这一点运用到拍摄演讲的希特勒时 ,最见功效 ,人们不自觉地置身于他的滔滔演说之中却不觉疲惫。

摄影机的不断运动带来了影片强烈的节奏感 ,与同样富于节奏的音乐一道 ,使画面产生动感 ,使影像充满张力。而这种节奏感也很大一部分来自人群的情绪 ,运动的画面与不断升华的精神情绪呼应 ,契合了观众的心里节奏 ,并形成了影片独特的宣泄节奏。

为了使单一的内容拥有多变的形式 ,里芬斯塔尔还通过拍摄角度、景别的不断变换和镜头的交叉剪辑 ,使冗长无趣的政治仪式成为穿透人心的视觉震撼。在拍摄希特勒接见他的臣民的段落时 ,民众的画面和希特勒的影像频繁地剪辑在一起 ———民众激动、期盼而又略带胆怯的神情以特写镜头溢满画面: 有天真的小女孩在咀嚼幸福 ,有爬上阶梯翘首以盼的男孩踮起脚尖 ,有在卫兵身子之间探出头的孩子蓄着希望的眼神 ,也有青年人嘴角勾出的酣畅的陶醉。所有世间让我们温暖的表情与举动都被里芬斯塔尔捕捉和放大 ,而这些看似平凡的特写同希特勒的接见镜头剪辑到一块时 ,既折射出群众对元首的爱戴与敬仰 ,也具有了另外一层非同寻常的意义: 仿佛他们的全部幸福都同希特勒紧密相关。

最容易落入乏味的长时间的演讲 ,在里芬斯塔尔手中却成了展示她非凡能力的段落。慷慨激昂时的希特勒总被大幅度地仰拍 ,并不断切换拍摄角度和景别: 时而大远景使他高高鹤立于人民的汪洋大海;时而仰拍全景让他伟岸地撑起天地。我们被迫以特写去注视演讲者而不是去听他滔滔的雄辩 ,视觉的冲击很好地弥补了听觉的审美疲劳。而现在的人们观看时 ,也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弱化对纳粹思想的厌恶与痛恨。

影片构图的巧妙也不可不谈。里芬斯塔尔大胆的用俯拍和大远景为希特勒构了令人拍案的 视 觉 图 ———整 齐浩 大 的 方 阵 呈 对 称 图 形分布在画面两侧 ,中间延伸宽敞的大道上 ,希特勒和他的两位部下缓缓向旗台行进。画面的 3 /4 都是规则的矩形 , 可奇妙的是 ,观众的视觉中心却不自觉地落在了那 3个移动的几近黑点的人物身上 ,希特勒似乎成为万众围拱的核心。它要告诉人们 :“我们的元首就算不用特写也注定是世界的 焦点 ”。希特勒也确实做到了 ,他就像是体积极小的原子 ,却拥有瞬间摧毁世界的能量。里芬斯塔尔的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纪录片的真实感不仅通过画面展现 ,还体现在声画的结合上。本片忠于现实 ,大量采用同期录音。鼎沸的人声烘托沸腾的人海 ,希特勒极具感染力的语音语调、阅 兵 的 音 乐、人群的 嘈 杂 带来极强的现场感和真实感。让观众置身其中 ,思想也不得不跟随这个可怕的信仰遨游。

里芬斯塔尔镜头中的希特勒既不残暴也不嚣张 ,有的只是顶天立地的形象和气宇轩昂的宣言。希特勒的军队也不是飞扬跋扈 ,而变得纯洁天真 ,忠于领袖和国家的信念溢于言表。

而它的精彩之处就是它的可怕之处。它告诉我们 ,任何毒药 ,经过巧妙包装 ,都能变成可口的糖果。

本片最大的特色还包括它没有半句解说的述说 ,从中也可以看出里芬斯塔尔对自己影片声画的自信以及对电影审美的苛刻。正如中国古人的那句“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没有解说的述说是导演流转的低吟浅唱 ,是一剂烈性的慢性毒药从人心的内核毒蚀你的灵魂。正是这样 ,导演隐藏了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摆着“ 看似 ”任人评说的姿势和 忠于 现实的 模 样 ,绑架了我们的思想和信仰 ,而她“中立 ”的态度让我们束手就擒心甘情愿被绑架 ,还笃信导演一定站在我们身边。且不论那些画面与解说脱节、电影情绪完全靠宣讲式的赘述维持的片子 ,像《普通法西斯 》这样 解 说词 经 典 的 名 片 ,在“解放观众思想 ”让他们自己选择态度从而引发对影片的深切共鸣上 ,还是略逊于《意志的胜利 》的。里芬斯塔尔深知强扭的瓜不甜 ,更知道欲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在给予你自主选择态度的同时 ,索取了你对影片的全部好感和出格的想象。你只是她的信仰光环下虔诚的信徒。

也正是因为这一特点 ,其后很多反战、反法西斯的影片都纷纷选取《意志的胜利 》中的片段作为素材 (不知这位天才女导演当时有没有预料到 ) 。没有解说没有态度 ,当影片被放置在另一个历史背景与意识形态中时 ,观众衍生出的情绪与信念已不再受到里芬斯塔尔的束缚。再看这些片段时 ,它极具冲击力的画面与音响 ,却仍在震撼着我们。当年对可怕神话的信仰多深 ,如今对自己罪行的忏悔就有多深;当年对纳粹宣传的恐惧多深 ,如今对其滔天暴行的愤慨就有多深。当年的“意志 ”成了现实抹不平的伤疤 ,带来这样翻天覆地力量的正是这部隐藏了导演观点、不附加解说的《意志的胜利 》。观众态度与思想的自主选择权被彻底解放。

里芬斯塔尔对神话故事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爱 ,体现在意志的胜利中。, 便是对希特勒神化的描绘以及对纳粹信仰宗教化的构建。

信仰、神话本身并不可怕 ,但对凶狠残暴的独裁者和泯灭人性的政党军队的粉饰则是极其可怕的。希特勒构建了一个可怕的纳粹噩梦 ,而《意志的胜利 》则将这个噩梦缔造成了一个可怕的神话。表面看 ,被神化的是希特勒: 他是德意志的父亲、是救世主 ,他君临天下。然而电影中希特勒的一切都是里芬斯塔尔这位女导演所创造的 ,真正意义上伟大而又可怕的神正是她自己。真正神话的可怕缔造者不是希特勒 ,而是幕后这位天才女导演 ———里芬斯塔尔。影片中 ,她用她的手将救世主献给世界 ,是她创造了德意志顶礼膜拜的偶像 ,她歌颂希特勒其实更是在歌颂自己 !影片中除了希特勒是以独立的个体存在外 ,他的臣民无一不是以规整、举止机械统一而内心又汹涌澎湃的群像呈现。同时这样一种二元对立也被巧妙地运用来烘托,神话希特勒。群像的塑造必然意味着个性的缺失。一个举国上下个性缺失的展现 ,在当时正是纳粹宣传工具宣传效果最有力的佐证。详情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22-2023 www.55y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