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三天可见第二季 已完结 共10期

分类:综艺 中国大陆2021

主演:陈飞宇,毛不易,白敬亭,吕行,陶虹,刘擎,阿雅,杨迪,胡军,呼兰

导演:内详

分享一个小缺陷:我是个很害怕冷场的人。

这么说大家可能没什么概念,举几个例子:

朋友聚会我一定会把控流程,第一场干什么,第二场干什么,哪些游戏是玩起来有意思的,大家都能参与的。

如果有谁表现出一点不感兴趣,我就会很不安,觉得是自己策划坏了。

见网友,一起坐地铁,55 分钟的行程我就能和她唠 50 分钟。

从头到尾都聊得很起劲,不光交换了星座血型、暗恋对象、原生家庭,下车的时候我连她高二化学老师叫啥都清楚了。

你可能以为我遇到了人生中不可多得的好朋友。

但其实分别后我们就没联系了,之后也没有再见面。

我怕冷场,主要是我害怕那种不确定性:

大家聚在一起不说话,你也不理我,我也不理你,各干各的,那这种社交有效吗?

我还总是忍不住往坏想:

冷场是因为讨厌我吗?

有时候我也会讨厌这个为了不尴尬不停说话的自己:

明明没什么可聊的了,但还要努力把对话维持下去,故意逗大家笑。

但又改不了。

上次我去打剧本杀,DM出去了,冷场了。

明明一屋子的人我都不认识,我还是会习惯性活跃气氛,包括但不限于主动搭讪我旁边的小姐姐: 你是做模特的吗?你真好看。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看腾讯新闻出品的最新一季《仅三天可见》

嘉宾没尴尬,我先自己尴尬上了。

这一季的《仅三天可见》主打社交实验的概念。

头一期就请了两个不爱说话,有些社恐、还不怎么熟的嘉宾:陈飞宇和毛不易。

就连陈飞宇的摄影师都说了:

“我还挺期待的,你俩都不会聊天,不知道出来是什么效果。”

什么效果?尴尬效果。

好像在偶尔在街上不小心碰见了多年没见的初中同学,见面只有三句话可以说:

“忙啥呢?”

“挺好吧?”

“嗯,我也挺好的。”

只能问这些,主要是别的也不清楚。

例行公事问完了,点头,微笑致意,就算结束了。

但这是综艺,还是俩人一起要录三天的综艺,就得硬着头皮互动。

于是意外尬出了一些笑点。

收工后两个人吃火锅,毛不易先客套:你什么时候知道自己长得是帅的?

陈飞宇极力谦虚:我现在也没觉得自己帅。

然后毛不易一不留神把真心话说出来了:这就有点假了。

毛不易的独白仿佛我们素人看帅哥美女的心情:

“很少很少有人说我长得好看,这个事我非常陌生。”

没被夸奖过外表,但被夸奖过性格:

很文静。

这也挺有即视感的,对对方一无所知,当然只能从外貌开始聊。

他俩刚见面就这样,是真的尽力了,也是真的没话说。

比如互相鼓励变瘦了:

陈飞宇在车上不知道该和毛不易说啥,于是把目光转向天空。

淡淡地来了一句:我最喜欢这个时候的颜色。

好玩是挺好玩的,但我作为 social 大师哪里受得了这个。全程看下来我一直在替他俩着急:

都 14 分钟过去了,你俩怎么还没聊起来?

于是看完片子我就问《仅三天可见》的制片人:

“节目拍摄前有什么准备吗?会给到嘉宾采访提纲以及可说的话题吗?

怎么保证嘉宾能聊出内容来,你们没有内容上的焦虑吗?”

制片人想了想和我说了两点:

第一是这次节目的定位是社交实验,可以把它理解为纪实真人秀,不是访谈节目。

第二是会给话题建议,但想聊什么还是看嘉宾发挥。相比输出,更希望保证嘉宾真实的表达,尴尬也是真实的一部分。

“因为社交本来就有很多不确定性,人要去拥抱它。”

“社交本来就是有很多不确定性的。”

不知道为什么,反而是这个观点安慰到了我。

一直以来我总觉得社交是带有目的性的,目的就是让别人喜欢我,或者说,让关系看起来还过得去。

小时候对社交的概念是被大人带着出去,一路上要问叔叔好,阿姨好,最好还能唱个歌,表演个才艺。

这样才能得到表扬,说这个孩子会来事儿。

长大后当编辑,也是个和人打交道的行业,社交就是采访,采访就是社交。

也学到了不少怎么和人聊得深的套路。

比如及时鼓励,适当质疑,包装问题,循序渐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先让采访对象喜欢上你,这样对方才会回答你的问题。

我在如何讨人喜欢上当然是有天赋的,但真正能被称之为“亲密”的关系却并不多的。

我有个很好的朋友和我说:

“你知道吗,刚认识你的时候特别没有安全感。

因为你的问题太多了,一不留神就说出去好多东西。”

还有个朋友更直接,说“我第一次见你,就觉得你假里假气的。”

我说你这人怎么这样,第一次见面我给你们带了一大盒费列罗你怎么不说,我也是想给大家留个好印象。

她说对,就是因为太熟练太圆滑了,所以显得假里假气。

但不外向的话,还有别的选项吗?

我很知道我们这种“假装外向”者的痛苦:真的是怕尴尬,真的是场子冷了就会失去安全感。

很较劲地要给所有人留下最好的第一印象,也因为总被夸会来事儿,所以老把“来事儿”当成立身之本。

这样一想,说不定内向者比外向者更为勇敢。

我不是说外向不好,MBTI测试做出来我是ENFP,我挺乐意的。

我想说的是,松弛一点吧,不用每时每刻都外向的。

不想笑的时候可以不笑,不想说话的时候可以不说,炒热气氛不是你的职责所在。

刚认识的时候你本来就不能立刻得到另一个人的心。

但该交给时间的,我们就把它交给时间,不用急。

《仅三天可见》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三天的时间。他俩的话题是一点点长起来的。

第二天他们一起唱歌,毛不易的手机镜头就对准陈飞宇了。

陈飞宇唱周深的歌。

毛不易就在旁边录,录的时候不自觉就笑起来了。

毛不易自己唱完也会下意识地陈飞宇分享。

“我大学时候拿这歌还参加过比赛。”

等到去露营的时候,他俩已经开始“打情骂俏”了。

陈飞宇去湖边蹲着,给毛不易蹲紧张了:就怕你掉下去

还有陈飞宇烤串儿,毛不易就在旁边乖乖等着吃。

陈飞宇小六岁,偏偏爱操心,边忙活边嘱咐:也不能老吃外卖啊。

(这句话一出来,我旁边一圈儿小姑娘都磕到了)

话题也开始逐渐走心了。

聊私生饭是如何无孔不入的:

也聊艺人为什么不敢公开发表观点了:

最后互相评价的时候毛不易也说的很诚恳,他不否认最开始接触时的尴尬。

“你有一个一上来的样子,还有一个一上来接触的那个方式,是大家都会有的。”

但人都是需要时间去了解的。

怎么去拥抱社交中的“不确定性”?

我的理解是,要接受不是每个人都会喜欢你。

再努力,你也不可能和所有人都成为朋友。

而没话可说,感到尴尬,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

我之前看过一个很有意思的理论,说男女的第一次约会,无论是身体距离还是心理距离最好都不要拉得太近。

理想的状态是:有轻微的肢体接触,聊一些轻松的,但不涉及到个人隐私的话题。

不要聊什么人生规划、原生家庭……了解了一大堆,但结果并不会让对方太喜欢你。

为什么呢?因为人心理上是有防御机制的。

如果你突然打破这个机制,表面上看起来是密切了,但是对方分别以后还是会回弹的,会觉得不安全。

有些人在进入一个短暂的假性亲密关系后,再抽身,甚至会觉得恶心。

这就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你看,尴尬不全是坏事,太过热情也未必就是好事。

人生是需要留白的,关系也是,有些工作总要让时间来做。

我想起来那个一开始认为我“假里假气”的朋友,我俩最后关系怎么好起来的?

也不是刻意结交的。我印象里大概是半年之后,因为文章标题狠狠针锋相对了一番,然后就不打不相识了。

前一阵子我俩出去玩,谁也没说话,就坐在草地上吹风,各自玩各自的手机。

那一刻我福至心灵:

真正有效的社交,不是看起来很亲密。

而是在对方面前,我们还是可以放心大胆地做自己。

「作者」樊小书

详情

Copyright © 2022-2023 www.55y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