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国的杰基 HD

分类:喜剧片 欧美2014

主演:文森特·拉科斯特,夏洛特·甘斯布,迪迪埃·布尔东,雅尼莫尼,瓦莱丽·博莱同,米歇尔·阿扎纳维西于斯..

导演:利雅得·萨杜夫

【不是女儿国,而是地球村】7.5分。

看《女儿国的杰基》,心情是蛮复杂的,这种复杂来源于整个观影过程中的体验感,更来源于魔幻的现实与它的相左和相仿。电影是夸张的,魔幻的,但现实又是真切的,具体的。

这部电影扩展来说有很多面,包括集权,独裁,同性恋等等,但是我并不想谈这些大的区间,比如讲集权,看《V字仇杀队》要深刻刺骨的多。所以我想把范围缩小,撇开其他的,只又单独回归男女平等这件事来。

这件事情在每个国家,甚至于美国,都有太多实例。电影是颠倒了一些极端男权国家的状况,比如伊朗那样的伊斯兰国家,这是其中一个显而易见的刺痛人心的方面,因为现实中,乃至于古代很多国家历史中,都有过相似的现象。中国古代最可怕的刑罚之一——凌迟,除开皇帝心情,一般犯下:“弑父母,叛国谋反,屠村,弑夫”几种重罪的人,会被处以极刑,这里面,唯一有性别针对的就是弑夫,而且竟然与屠村谋反相并列。所以如果拍个中国版的《致命女人》,第一代故事大约就是某古代女子弑夫渣男后,如何兵不血刃的脱罪了。

所以,电影里呈现得这种“大”情形,反映的是多年来发生在很多地方女性身上的遭遇。而观看这部电影你会有种怎样的体验呢?别扭。和看《男人要自爱》时很像,这里面似乎有种戏谑的不以为然,因为我们知道这样一个女尊男卑的社会是不存在的。我们竟会觉得别扭。同时也许还有过瘾,在电影中,女性成为权力的主导者,站在了权力的顶层,在看《女儿国的杰基》时,很直观的一个心理感受是,不愿意成为里面的“男性”。

《男人要自爱》

这和《沙漠之花》里华莉丝最开始的发言“我原来不想成为女性”,以及波伏娃指出的“很多女性幻想变成男性,男生们却都不愿意做女生”,是一个意思。那么,它的实质并不在于“性别”,而在于权力关系。看这个电影时置换了控制权力的性别以后,你会很愿意成为女性,很不愿意成为男性,很简单,在压迫和被压迫中,人都宁愿做压迫者,而非被压迫者。回到现实中,“不愿意做女性”=“不愿意遭遇女性所遭遇的不平等”,不愿意被施行割礼,不愿意有被强暴、家暴的威胁,希望占有更多社会资源,不愿意经受歧视,不愿意受到怀孕、流产等生理痛苦的折磨……

在古代,女子的出路大多是嫁人,女性被物化为他者,学习打扮,以求得上层阶级、皇帝(国外是王子、国王)的青睐,可以飞上枝头。所以在看这部电影中,对于一心想要嫁给将军的男主,看到他甚至为了参加舞会而出卖了叔叔,遭遇了母亲的意外亡故,我们看客的心中虽然有同情,但也混杂着鄙夷。整个社会真正看得起这样的“男性”吗?这就是为什么现实中的女性长久被放置于那样的地位上,并且被男性看不起的原因——这是一个被社会环境和教育反过来影响的恶性循环。

但讽刺的是,因为真正的社会现实和真实的历史,我们从小看的故事,就是像《灰姑娘》那样的童话,或者像各种历史书,影视剧展现出来的“男性”“女性”那样的地位差异,由于从小接受的是这样的故事,也与现实相符,我们的体验是,《灰姑娘》“再自然不过”,男版灰姑娘《女儿国的杰基》很奇怪。可如果让一个很小、接受无差异性别教育的孩子看《女儿国的杰基》,她/他大概率只会被纯粹喜剧元素逗乐,但整个剧情里的社会于她/他,也会是很自然的,而不像我们一样感到“别扭”。

这就形成了这样的心理体验:看《女儿国的杰基》时,对杰基这样一位男性一生的遭遇和困难,产生的是同情,同情属于同理心,但也许怜悯已经形成了一种凌驾。我们看到的,是女子强于男子这样的观念。反过来现实中,如果是大男主剧,我们看到的是他一生如何艰难在社会中求生、励志,他也许和女性相爱,但却不是凭借女性的力量往上走,而是靠自己在不代表任何性别属性的人的社会中,成长拼搏。但是纵观为数本就不多的大女主剧,女主人公的成长却往往离不开男性力量的掣肘,她们面临的性别歧视和威胁(职场骚扰等等),她们在某些节点上往往通过某些有权势的男人的帮助更上一层,还有很多讲女艺术家悲惨的一生,这样的剧集本身呈现的就是女性的社会现实,但同时又通过转变为文化艺术,更加强调了这种区别:女性力量的弱小艰难。所以看《女儿国》的过程中,我在置换的想,当男性看一些女性做主角的电影时,对女性面临的骚扰也许也有同情,但同时增强的观念,也或许正是高人一等的“男强女弱”。而如果有更多的影视书籍,能不加强调这种不同,直接讲女性的奋斗史成长史,也许会更好——这正像年纪更小的时候,我直接写的就是对世界的看法和思索,运用无性别的知识和语言评价世界,压根没有触及到“性别”,写的是其他的,没有这个领域的评价;对一些从来没有想到“男女不平等”是个问题的某些人来说,她们对这方面根本没有顾虑,天生就认为自己是强大而无所不能的,是否这样,能够更好的成长呢?那么,除了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明确接触到令人不适的对女性贬低的文化语境,从而从一个无意识地爱好相对平等的人,变成了有意识被标签化了的支持相对平等的人呢?

可悲的现状是,虽然现在有少数人在坚持推行“无差异性别教育”,不再用成人语境和文化替孩子选择,去掉“男孩给蓝色,女孩给粉色”这种从很小就开始灌输的标签,但更大范围内,却有本质与戒网瘾学校一致的“男子汉训练营”,通过鞭打、施虐来剥夺掉男孩身上正常的哭泣、显示脆弱的诉求,用[男子汉]这样的标签来进一步贬低被标签化的[女性特质]。

诚然,男女之所以塑造成今天这样,主要依然是生理因素,决定了对权力的占有中,男性获得了占有权。如果将社会资源比喻成一块有张有缩的动态蛋糕,它的总量在某个时间区间上是相对恒定的,那么假如有更多的女性站到了更高的位置,更多的男性就会被挤到底层。这看起来是一种男女对立论,但其实只是简单的“能者居之”,如果机器人取代了工厂生产,大批工人就会失业转行,如果有才能的女性更多的成为了社会吃香职业人物,如政客、律师、建筑师、科学家、宇航员、石油大亨等(如今提到这些吃香职业,我们会发现脑子里性别标签会将它们男性化),那么在市场饱和的情况下,才能更低的男性就会挤不进去而失业转行,从而增加别贴上女性标签的职业中的男性数量(护士、美容师、秘书等)。人在流动,社会整体依旧是均衡的。在人工智能的未来,更多的新兴职业也会出现,对智能和机器化的研究和操控,吃香职业的版图上会新增更需要脑力而非体力的活计。但是,这就不得不引起男性的焦虑,毕竟谁都想在吃香行业中有更多的空间。事实上,无论在未来的哪种科技型行业中,女性都由于历史久远的社会氛围、文化教育、培养类型上,落后于男性的整体培养方向上很多,女性的科研人才,和有能力从事数学计算、空间几何、化学物理的,从大学专业里情况看就可见一斑(理科和上述吃香职业中男女比例),甚至于在本该女性占主体的文化艺术上,依旧是自古以来以男性天才为最多(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因此这似乎也不是文科理科的差异,而是整体教育、独立思想的培养和鼓励上,女性还远远的落后,导致现今男性占有更多高收入水平的职业,=资金、荣誉、地位更多,所以这就循环导致了在我们看得见的未来中,新兴职业依旧会以男性掌权占据主体。

社会某些不良关系中,依旧是女性依附于男性更多,远多于男性依赖女性的不良关系;尽管已有越来越多男女各自独立的良性关系。也有很多男性在抱怨社会对他们的不平等:总是让他们承担看得见看不见的社会责任,但不少女性在这样复杂的环境因素下,还没有成长的足够多和强的去分担某些责任(这个方面就懒得展开去说了)。

所以,谁掌握权力,谁就能掌握意识形态,谁就长此以往的创造出这样的历史;如果说看回历史的源头,女性失权的源头其实就是生理性的源头:性行为、生育机制,那么到今天社会的种种问题,依然可以从这样的源头出发。

《女儿国的杰基》

说回电影,《女儿国的杰基》仅仅是改变了权力主体和意识形态,并没有像小说《我们》《美丽新世界》那样涉及到生理方式的改变,比如,女性不再承担生育,孩子由体外培育酿造……就已经成为了《女儿国》这样的反转。因为所有的事物,都至少能从两面去看待,“女性要生育所以更加缺少选择权更加可怜”,换一种观念就是“只有女性才能孕育胎儿所以拥有选择权所以更被敬重”;同样的,男性每一样生理机能也能做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所以,这样的争论和解读本身是无意义的,而在于谁占有权力,占有了解读权,并将其中一种观念传播到所有人。但真正良好的观念,是“无论哪种生理机制,都无法缺少另一半的提供、配合,在生命的孕育上尤其如此,所以大家承担了一样的责任,享受同等的权利”。可惜,这种好观念也许被写在教科书上却不被广泛鼓励教育(性教育、两性教育的缺失),而且只作为一种理想化的东西写在书本上;现实给人的影响和教育,却往往是前一种具有两性对立、比较的“教育”。

不得不承认,在权力位置的影响中,引起恐慌是不可避免的。在《女儿国的杰基》观影过程中,如果达到了某种投入,如果坦诚的面对这种哪怕细微的情绪体验,也就能够感受权力的影响。在女儿国的男人们包围王宫,举起了“男性主义”的旗帜时,若问我当时心态倾向于哪一边胜利,我只能坦诚的说,并没有倾向于被压迫阶层(男性),而倾向于了既得利益的己方阶层(女性),并不是怕变得平等或减少权力,而是恐怕社会自此又转变为了男权社会——说白了,如果脱离“平等”,而只有不平衡的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人都宁愿做压迫者。那么,当一个有代入感的直男看这部电影,是否内心的诉求会截然相反,会希望男性推翻女性独裁,建立一个男权社会呢?如果在看一部虚拟电影时都能感受到这种倾向性,何况是现实中!无怪乎比起支持平权,现实中很多既得利益者还是希望加强“男性化”。

但是最令人心寒的还是一些言论,既对处于弱势的男性没有同理心,也实质上是对女性的贬低。比如电影中男主差点被三个女警强暴,有人评论“男主真享受”“可惜叔叔把那三人打死了”,评论的人估计是直男,而且这样的评论在现实中,也会出现在侮辱受害人的暴力中,“她被强暴应该享受吧,不然为什么不反抗”。首先,这样说的人无论男女,根本没有同理心,而且心理上认为男性比女性更优越,在此人的意淫中,被多个女性“强暴”=同时和多位身材不错还年轻的女性多p,根本不理解“强暴”这个词的含义和背后带来的伤害;这种意淫,和女性说“我愿意被彭于晏温柔的‘强暴’”的意淫是一回事,那是真正意义上的强暴吗?真正意义的强暴,是现实中的男子,很可能被几个四五十岁、满身赘肉和气味的大妈像狗一样侮辱,是意味着拳脚相加的暴力和伤害,是可能将你的手脚弄骨折只为发泄欲望,如果上述评论中的人能这样设身处地的看问题,还觉得男性被强暴是一种享受,那真不知道心理是怎么构成的。

《女儿国的杰基》

那些文化语境轻而易举就可以组织成荡妇羞辱论调。很简单一个实例,如果观察比对,拥有很多届女友的男明星和拥有很多届男友的女明星下面的评论,对男明星虽然也有道德质询,但却并没有出现特别侮辱性的言辞(因为文化语境中,侮辱性词汇针对女性的要多得多),而对女明星却经常能看到一些不堪入目的侮辱。这和长久不平等流传下来的女性保守观、贞洁观、处女情结等等论调是紧密相连的。本质还是前面所说的权力,有权者“玩弄”无权者,资本家“玩弄”赤贫者,男性“玩弄”女性——这样形成了种种文化语境定势,而很少反过来那么说。

所以,无论男女,都是被塑造的,波伏娃形容的一切,套在两性中都成立,都能找到例子。

当然这句话本身也没什么意义,就像这世界既不悲伤也不欢乐,是我们赋予了它悲伤和欢乐。它像宇宙一样扩张,欢乐更多,悲伤也并不会更少。

只是活着,无目的的活着,有目的的活着,真实的活着。

《沙漠之花》

《沙漠之花》

详情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22-2023 www.55ys.net All Rights Reserved